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,光伏支架作为光伏电站的核心支撑系统,正经历技术升级与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。2025年上半年,国内外光伏支架行业在政策支持、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方面呈现三大核心趋势。
一、国内政策强化行业规范,推动供给侧改革
2025年以来,中国工信部、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连续出台政策,加速光伏行业供给侧改革。2025年7月,工信部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,明确提出治理光伏行业“内卷式竞争”,通过提高产能门槛、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等措施,引导企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。同时,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(2024年本)》的实施,进一步规范了支架产品的可靠性标准,解决市场上35%产品疲劳寿命不达标的问题。
政策红利下,国内企业加速技术迭代。例如,中信博推出的“天智Ⅱ”智能跟踪系统,通过地形适配算法与气象数据模型,在复杂地形中提升发电量12%;天合光能则构建“支架+组件+运维”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,其柔性支架系统成功应用于安徽淮南水面光伏项目,破解软基场地应用难题。
二、全球化布局深化,中国厂商抢占新兴市场
中国光伏支架企业正通过海外建厂、本地化服务等方式深化全球化布局。2024年,中信博全球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二,市占率从9%提升至16%,并在印度、中东、拉美等市场形成先发优势。其沙特吉达工厂(一期)与巴西巴伊亚工厂的投产,显著降低了运输成本与关税影响。此外,天合光能宣布在沙特吉达建设3GW支架制造工厂,聚焦开拓者系列跟踪支架及智能控制系统。
新兴市场成为增长引擎。2024年,中东地区跟踪支架需求同比增长49%,沙特阿拉伯以12.2GW装机量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。中国厂商在中东市场份额占比达50%,中信博以40%市占率重夺领先地位。亚太市场同样繁荣,印度市场同比增长182%,推动中信博在亚太区域市占率近40%。
三、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升级,柔性支架成新蓝海
技术融合成为行业关键词。5G+AIoT技术推动支架向“智能节点”转型,华为数字能源推出的智能光伏支架解决方案,通过LORA无线传输与边缘计算,在宁夏宝丰电站项目中提升发电量18.6%。材料科学方面,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使支架抗风能力达60m/s,重量减轻40%,满足分布式光伏轻量化需求。
柔性支架市场潜力加速释放。汇耀品尚能源科技推出的柔性跟踪光伏支架系统,通过智能跟踪技术与柔性结构融合,实现发电收益提升25%。该系统已应用于山地、农光互补、渔光互补等场景,并在东南亚市场实现规模化落地。中信博发布的“天柔”柔性跟踪系统,可适应10m高净空、35m大跨距地形,匹配农光、牧光、污水厂等多元场景。
四、行业风险与机遇并存
尽管市场前景广阔,行业仍面临贸易壁垒与同质化竞争挑战。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加征50%关税,倒逼企业通过东南亚生产基地曲线出海。同时,国内1300余家支架企业中,82%聚焦低端固定支架市场,价格战导致行业毛利率从2020年的21.3%降至2023年的14.7%。突破困局的关键在于向系统解决方案商转型,例如晶科能源在阿联酋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,使项目IRR提升2.3个百分点。
2025年,光伏支架行业正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技术、服务与生态的全方位角逐。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深化,支架企业需把握智能化、轻量化、集成化趋势,在巩固成本优势的同时,加速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,以应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