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5月底,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太瓦(TW)大关,达到1084.45 GW3。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,推动光伏支架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。
1. 市场增长强劲,装机量激增拉动需求
2025年1-5月,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197.85 GW,较去年同期增长149.97%,仅5月单月新增装机量就达92.92 GW,同比暴涨388.03%3。
随着光伏组件价格回落和集中式电站建设加速,作为光伏电站“骨骼”的固定支架系统需求同步激增。行业分析预测,2024年中国光伏支架市场规模将增至253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超20%9。
规模效应显现:全球光伏支架市场销售额2024年已达162.8亿美元,预计2031年将增长至284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7.9%5。
成本优势持续:固定支架凭借结构简单、维护需求少、初始投资低等优势,在国内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场景中占据主导地位3。
交付能力升级:领先企业单月产能已突破800 MW,配合区域性仓储网络,可实现项目需求的快速响应
2. 标准化进程推进,质量体系不断完善
2025年7月17日,国家能源局正式实施《索结构光伏支架技术规程》——国内首个覆盖索结构光伏支架设计、施工、验收、检测、维护全流程的行业标准。
该标准整合了多项技术创新:
阵列式支架风荷载影响量化模型
抗风措施下气弹失稳临界风速参数
极端工况验证方法论
地形适配规范指导
标准化进程推动行业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数据驱动”转变,为光伏支架的大规模应用扫除技术障碍。
3. 国际市场机遇,中国供应链全球布局
面对全球能源转型浪潮,中国光伏支架企业加速海外布局。行业数据显示,欧洲和亚太地区占全球光伏支架市场份额约80%。
太阳能支架制造商正通过多种路径开拓国际市场:
在沙特、泰国、巴西等地建设海外生产基地,实现本土化供应
通过ISO9001等国际认证,满足不同地区质量标准
针对欧美高端市场开发定制化产品
为中东沙漠气候研发耐高温抗沙蚀涂层技术
德国头部企业近期加速拓展日本和中东市场,印证了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增长潜力。中国供应链凭借技术积累和制造经验,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。
4. 未来前景展望,固定支架迎来技术新周期
固定支架并未因跟踪支架的发展而边缘化,反而在材料科学和设计理念创新的推动下焕发新生。
行业呈现三大发展趋势:
轻量化设计: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,降低运输安装成本
智能化融合:在固定结构中嵌入微调机构,实现季节性角度优化
场景化适配:针对渔光互补、农光互补、山地电站等场景开发专用支架系统
随着多晶硅价格下降带动集中式电站建设加速,2025年大型地面电站占比将持续提升。国家能源局《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》明确要求扩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,巩固绿色低碳转型势头。
中国“双碳”战略为行业注入持久动力。光伏支架作为能源转型的基础设施,正在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的双轮驱动下,迈向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。